鹰潭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舍面积11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近 1 万件,其中等级文物347件。鹰潭市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展览三个:
基本陈列展览一:击水雄鹰——鹰潭历史文化陈列展
基本陈列展览二:旗展赣东——鹰潭红色文化陈列展
基本陈列展览三: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基本陈列展览一:击水雄鹰——鹰潭历史文化陈列展
鹰潭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击水雄鹰——鹰潭历史文化陈列”,集中展示鹰潭地区出土文物、遗迹、考古研究、遗址保护成果、近现代鹰潭特色工艺品等文化元素。让观众多角度、全方位、有重点地了解鹰潭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特色文化遗存、鹰潭发展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等内容,感受福地鹰潭的文化魅力。
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多样、展出陶器、玉器、瓷器、等文物千余件,并充分利用沙盘模型、场景复原、艺术作品、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技术等辅助手段丰富展示内容,以鹰潭历史文明为核心内容,向世人徐徐揭开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解码中国道教文化的千年根脉!
序厅超大铜浮雕版画“击水雄鹰”造型,寓意鹰潭是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的独特景观而得名,并由远及近地描绘泸溪河、龙虎山、大上清宫等鹰潭地区特色文化景观与现代信江两岸新城的崭新面貌。地面祥云图案的瓷毯与碧空白云顶饰上下呼应,寓意鹰潭是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灿烂的城市发展前景于一身的“福地”,历史文化延续不断,历经数千年依旧熠熠生辉。
序厅——“击水雄鹰”铜浮雕版画
第一展厅分三个单元:福地鹰潭、角山窑火、崖墓奇观。“福地鹰潭”单元简要梳理了鹰潭地区的城市沿革历史,重点展示了新石器时期的劳作工具与农耕遗存,佐证鹰潭深厚的历史文化。“角山窑火”单元介绍了鹰潭地区独具特色的角山文化。角山窑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贸易性陶器生产基地。展出文物涵盖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等类型,以丰富的器物种类与器型组合直观生动地向观众阐释角山文化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崖墓奇观”单元主要介绍了国内时代最早的古崖墓群——龙虎山崖墓,它是武夷山地区悬棺墓葬的代表,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文物最丰富的崖墓群,其文物遗存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价值珍贵,如精美的纺织品、成套的纺织工具--斜织机、龙虎山悬棺特色棺木等。值得一提的是,龙虎山崖墓出土的两件十三弦木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弦乐器,它颠覆了“筝之始只有五弦”“筝之始于秦地也”的固有说法。
第一展厅——福地鹰潭单元
第一展厅“崖墓奇观”单元
第二展厅分两个单元:中华道都、心学之源。“中华道都”单元用大篇幅的布景、丰富的文物藏品向观众诠释鹰潭“道都”之名的由来。以史学材料、道教文化遗存、道教建筑遗存、道教文化元素文物展品味支撑,为观众徐徐揭开“中华道都”的神秘面纱,探寻龙虎山道教文化的传承根脉。“心学之源”单元着重介绍了陆九渊先生在鹰潭地区臻于大成的心学思想。陆九渊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依存于“心”,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在弟子的邀请下来到贵溪应天山创办书院,改山名为象山,南宋时期被誉为全国四大书院的象山书院由此发端。象山书院对鹰潭影响甚远,书院林立、名仕辈出南宋时期,鹰潭地区举办的书院之多、生员之广、规模之大、十分罕见,这些书院吸引了邻县、邻省的学子前来求学,为鹰潭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文人学士和大师名臣。
第二展厅——“心学之源”单元
基本陈列展览二:旗展赣东——鹰潭红色文化陈列展
旗展赣东分为三个单元:旗展赣东、信水风情、赣鄱明珠。“旗展赣东”单元介绍了鹰潭作为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的红色历史。“五四运动”爆发后鹰潭的进步青年纷纷成立青年组织,1926年成立了鹰潭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贵溪支部,革命运动如火如荼。窖头会议、周坊暴动、上清会师都是革命先烈在鹰潭开展的红色事迹。腥风血雨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先烈的革命精神却成为永恒,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信水风情”单元展出的铜錾刻、余江木雕、红石建筑、赣派建筑都是鹰潭地域文化的标志;三角班、马灯舞、畲家“三月三”都是鹰潭独特人文风情的写照。“赣鄱明珠”单元介绍了近代鹰潭因铁路而迎来蓬勃发展的历史,并细数鹰潭交通、眼镜品牌、特色旅游的方面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鹰潭,古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小市大为、智慧引领、创新崛起的魅力之光正在绽放;鹰潭,正以雄鹰般的豪情壮志和拼搏精神,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鹰潭是中华道都。“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基本陈列展览位于新馆三楼,展厅面积1500余平方米。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陈列展览取其精华,从8个方面充分挖掘道教文化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道教文化社会价值。
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既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其倡导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对社会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本单元通过对道教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讲述,进而全面揭示龙虎山何为道教发源地。江西地区的“福地”衍生了博大精深的道法思想,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道家看来,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就是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神信仰、洞天福地理论、音乐、着装、建筑无不体现着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三、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本单元系统阐释了道教“尊道贵德”、性命双修、戒律修行、授箓等一系列“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思想体系,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善良的崇尚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四、佐国护民的政道观
道教不仅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还弘扬爱国情怀。道教在产生之初,就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道教也崇奉英雄,将为国为民的英雄列入“神仙”谱系,以此作为激励的楷模。
五、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信仰观念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伦理道德层面,道教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自律,提倡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道德准则,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实践。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对自然与科技的探索从未停息,其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与道教关系密切,道教典籍中丰富的物理观察认识促进了科学发展。道教秉承“天人合一”思想,重视天文观测,对风水、医学、养生等领域也有深入探索。道教医学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养生方法如太极拳等深受民间喜爱。道教文化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积极力量。
七、济世利人的入世观
道教秉持出世与入世并存之精神,其无为之治理念深刻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多得益于道教的治国智慧。道教文化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如青花五彩八蛮进宝图盘象征国富民强。道教经典对军事战略亦有指导,强调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其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浪漫风格,画家方从义的作品即体现此道。
八、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逐渐由中国传播至海外,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对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道教在海外的不断传播,国际上对道教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热衷于研究东方文化的专家和学者。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文化精髓与文化价值,仍是当今社会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